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9:47 点击次数:139
第四章 英伦遇故
1934年,张闾瑛跟着母亲于凤至去了英国留学。伦敦的雾总是很浓,她在剑桥大学读文学,每天背着书包穿梭在古老的校园里,听教授讲莎士比亚,和同学讨论狄更斯,日子过得简单又充实。
这年冬天,华人学生会在伦敦办了场聚会。张闾瑛本不想去,架不住同学拉着,还是去了。聚会上人很多,大多是穿着西装的留学生,只有一个人,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,坐在角落里,安静地翻着一本书。
张闾瑛好奇地走过去,看见书的封面上写着《东北民谣集》,突然觉得亲切——那是她从小听着长大的调子。她轻声问:“你也喜欢东北的民谣?”
那人抬起头,是个眉目清秀的年轻人,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,眼神很亮。他笑了笑,声音温和:“我是辽宁人,老家在新民,离奉天不远。看这本书,是想听听家乡的声音。”
“这么巧!我也是奉天的!”张闾瑛一下子来了兴致,“我叫张闾瑛,你呢?”
展开剩余65%“陶鹏飞。”年轻人合上书,“我在伦敦大学读哲学,以后想回东北教书。”
那天晚上,他们聊了很久。从东北的大豆高粱,聊到沈阳城里的胡同,再聊到北平的冰糖葫芦。陶鹏飞说起自己的家,父亲是个乡村教师,一辈子清贫,却教出了很多学生。他说:“我爹常说,教书育人,比赚多少钱都有意义。”
张闾瑛看着他,心里突然暖了起来。陶鹏飞没有华丽的衣服,没有显赫的家世,可他说话诚恳,眼里有光,不像那些豪门公子,一开口就是钱和地位。她想起自己说过的“要嫁教书先生”,心跳竟莫名快了几分。
从那以后,他们经常见面。陶鹏飞会带她去伦敦的旧书市场,淘那些打折的文学书;张闾瑛会教他说法语,他则给她讲哲学里的道理。有一回,他们在泰晤士河边散步,陶鹏飞突然停下脚步,红着脸说:“闾瑛,我……我喜欢你。可我没什么钱,不能给你富贵的生活,你跟了我,恐怕要受苦。”
张闾瑛看着他紧张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。她一甩辫子,认真地说:“鹏飞,钱够用就好,真心比什么都珍贵。我要的不是豪门,是能和我一起过日子的人。”
陶鹏飞愣住了,随即眼里涌出了光。他伸手,轻轻握住了她的手,她的手很暖,他的手却因为激动,微微有些抖。泰晤士河的风吹过,带着水汽,却吹不散两人心里的甜。
(撰稿:谭福欣)
小编点评:这篇《明珠照素履》以张闾瑛的真实人生为蓝本,用典雅温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世纪的传奇画卷。其精妙之处在于:
一是意象的贯穿力——从开篇“雪夜金啼”的宿命感,到终章“素衣婚典”的返璞归真,“明珠”与“素履”的隐喻始终交织,既暗合主人公身份与选择的矛盾,又赋予传统“珠玉”意象以现代女性独立精神的新解。
二是历史与私情的平衡——帅府的钟鸣鼎食与英伦的雾霭书声形成宏大叙事张力,却始终以张闾瑛的内心成长为锚点。她对豪门的疏离并非口号式的反抗,而是通过“藏烟袋”“译诗句”等生活细节层层递进,让历史重量自然沉淀于个人选择中。
三是语言的诗性克制——文中西洋乐队与东北民谣、银丝炭与旧书摊的对照,既有民国文白相间的韵律美,又暗含文化碰撞的时代印记。尤其阳明山重逢场景,父女相顾无言的留白,胜过千言万语的煽情。
作品最终超越了寻常世家千金的传奇套路,通过“拒孔家聘礼”“修水管夜读诗”等日常切片,让自由与富贵的辩证关系落在生活实处。这种将历史洪流化入茶米油盐的笔法,正是对“素履”二字最动人的诠释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6.5元/股起拍!四川天府银行300万股股权将被法拍,去年蜀道集团刚入主
下一篇:没有了

